English

《科学画报》年逾花甲科普先锋青春犹驻

1998-03-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方 炯 我有话说

节前,接同窗学友来电告知,今年春节恰逢学长大老李65岁诞辰又搬迁新居,应约初三在李君新寓所相聚,既贺李君诞辰并乔迁之喜,又叙友情。初三抵李君新寓所时,40平米的客厅已是高朋满座,既有大老李的好友,又有我辈的几位同窗,大老李一一介绍其好友与我相识,相互不免寒喧一番入座。席间,回首往事,无意之中扯到了一个令我欣喜的话题,在座诸君的启蒙老师几乎都源于同一脉络———创刊于1933年的《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是“中国科学社”于30年代创办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期刊。“中国科学社”是由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为“提倡科学,振兴科学事业,改变社会上不重视科学技术的现象”而于1915年创办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学术团体。当时,老科学家们深深感到要提倡中国科学化,单是提倡高深研究还远远不够,必须提倡科学普及化,把一般群众的科学知识提高才有可能。1933年,当时担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的杨孝述先生在科学社理事会上提出创办通俗科学月刊的建议。在同年6月的中国科学社理事会上,这个提案得到了理事杨杏佛先生等的大力支持,并获得通过。1933年8月1日,《科学画报》在上海创刊。今年,正值《科学画报》创刊65周年华诞。

虽说《科学画报》已年逾花甲,但她的影响和作用却青春常驻,在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方面,起了不能忽视的历史作用。在《科学画报》创刊50周年时,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曾以“开路先锋”的祝词、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以“科普先锋”的题词以示庆贺。我国著名的量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陈念贻先生在《〈科学画报〉和我的少年时代》一文中曾说:“在我的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是我与《科学画报》的友情。”“我毕生走上研究化学的道路,《科学画报》对我的启蒙作用是很大的。”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元先生也曾称“《科学画报》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科学启蒙读物,更是我从事科普事业的动力。”……

何以许多学者与专家一谈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或对自己步上科学之途的影响,都会说与《科学画报》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其原委源自于《科学画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65年来,《科学画报》的特色何以能青春常驻?这不免激起了我的探求之情。不久前,在与《科学画报》一些“老法师”的闲聊中终得正传。《科学画报》的总体特色是根据“稳定激发”(持续编发能激发读者学习兴趣的内容)和“强化激发”的关系,采取“保持和发扬传统,探索开辟新栏目”的做法,通过重点文章和各个专栏来体现的,并将能强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内容固定下来,就成为刊物新的特色。这样,尽管读者的水平和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刊物始终能以新的特色展现在读者面前。

《科学画报》在从创刊至今的65年中,根据办刊宗旨,从总体设计到局部设计,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革新,形成了“新”(题材新)、“精”(精心选材,精心设计)、“博”(内容广泛,题材丰富,门类齐全,信息量大)、“活”(借助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发掘科学技术内涵的魅力)、“实”(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五大特色和两条基本线(从科学到生活,从生活到科学)。

65年来,《科学画报》在我国科普领域中独树一帜,成了国内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10年前,我国台湾省出版的《牛顿》杂志1988年9月号(总第64期)上曾有一文评述:“创刊于1933年的《科学画报》,迄今已有50多年,可说是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内容着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科学家的科学思路、科学方法及对未来的预测与展望,以启发青年爱好科学并投身科学事业为宗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科学画报》还因在培养人才、促进科学事业、吸引青少年爱好科学、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多年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的优秀科技期刊。

台灯下,凝视着老一辈留下的史料;聚会上,聆听着老出版人诉说的衷情,思绪万千。在盛开的科普百花园中,《科学画报》无疑是一株洁白无瑕的白玉兰,但亟需种植者———编辑们正视目前刊物的情况,尽心尽力地不断给予修剪、施肥和全面管理。例如,如何保持和发扬传统的特色,办成名副其实的“画报”?如何使读者的水平与眼界能与当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准相适应?如何才能在“博”中体现和发展刊物自己的特色?如何才能真正激发读者爱好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如何引导和组织科学家、科技人员和广大读者参与办刊?……唯有这样,才能在世纪相交之时,继续为广大读者架设好通向科学与成才这座桥梁,也才能以此告慰先人。

愿以这段“漫话”,与《科学画报》的编辑们共勉之。

(《科学画报》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普期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